課程大綱:
1.作曲家為何非得創作電子與電腦音樂不可? (Why composers came to machine?)
2.電子與電腦音樂在音樂史中的地位與角色為何?
3.器樂作品寫作與電子音樂創作之交互影響為何?(e.g.music by
Ligeti,Penderecki,Varése,Berio...)
4.何者為音樂視覺化之最佳代言(記譜法) (e.g.symbol,waveform,spectral,sonopgram)?
5.如何分析電子與電腦音樂,以及分析工具與手段(tools,means)有哪些?
6.聽覺分析(aural analysis)與科學分析(scientific analysis)孰重孰輕?
7.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分析區別在哪?
8.其他重要的電子與電腦音樂相關問題,也都將涵誘@併探討:電子音樂配器法(Instrumentations)、行事與風格(practice and style)、創作策略(composition strategy,e.g.Bottom up-Organized Sound-Varése)、科技手段 (technological means,e.g.Tape Techniques)、作品美學(aesthetics,e.g.Timbral Continuum-Stockhausen)、以及展演模式(mode of performance,e.g.Sound Diffusion,Acousmatic)…等。
本課程所分析的電子與電腦音樂作品將包括:
a.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歷史上最重要之電子音樂作品-Stockhausen:Electronic Etude ii,Ligeti:Artikulation。
b.具象音樂(Concrete Music),歷史上最早之具象音樂作品之一-Schaeffer and Henry:Symphony for One Man Alone,Xenakis重要作品Concrete P.H.,Westerkamp具象音景代表作Cricket Voices。
c.磁帶音樂(Tape Music),並列音樂歷史上之兩大鉅作-Stockhasen:Gesang,Varése:Poème Électronic。
d.電腦演算作品(Computer Algorithmic Composition),歷史上最早之電腦音樂作品-Hiller:IllIAC Suite(為絃四),台灣最早之電腦音樂-林二:計算機奏鳴曲,Chowning的FM合成重要作品Turenas,Risset的弔詭聲響設計之電腦音樂作品Mutation
e.現場器樂結合電子音樂(Live and Electronics),普立茲大獎作品-Davidovsky:Synchronism no.6(為鋼琴與電子音樂),以及Synchronism no.9(為小提琴與電子音樂),Babbitt重量級作品-Philomel(為人聲、磁帶錄音與電子音樂),頻譜主義作曲家(Spectralist)Saariaho代表作Pres(大提琴與電子音樂),以及張小夫最具東方人文氣質之諾日朗(為打擊樂與八聲道電子音樂),Nagashima之Visional Legend(為器樂、影像、電子音樂),以及法裔美籍Sonami之現場互動音樂淑女手套(Lady's Glove)。
透過不同類型與東西方重要作曲家代表作品的研究與分析,期待學生能找出上述諸多相關問題的線索,增進與補強學生對於音樂歷史發展中,最常被忽略的一環-電子與電腦音樂發展的認識與瞭解,並引發學生對於當下音樂跨媒介(intermedia)發展趨勢與潮流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