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羅芳偉

羅芳偉
羅芳偉
Fang-Wei Luo
助理教授
職位 :   助理教授
專業科目 : 當代音樂與多媒體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哲學博士

     

個人網址

    https://soundcloud.com/fang-wei

個人簡介

羅芳偉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作曲與音樂理論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曲碩士與學士。其創作手法與形式多元,作品融合不同面向與媒介,展現音樂素材、聲響氛圍、織度層次三者之間的平衡,音樂描寫主題多涉及孤獨、夢境、諷刺時事、反映弱勢族群的遭遇。近年在創作上著重研究聲響織度的變化與延展,包括對於頻譜音樂、樂器發聲實驗、音樂的時間感知等面向的探討。
 
在學期間,作曲曾師事Sam Nichols、Kurt Rohde、Laurie San Martin、Pablo Ortiz、Mika Pelo、洪崇焜、賴德和、曾興魁老師。鋼琴則曾師事魏宇梅、黃美齡、羅定宇、李麗君、郭慧熒老師。
 
作品曾多次獲獎,並於台灣、美國、歐洲、香港等地被演出。其中包含了短篇電聲作品《荒蕪之聲》(Sound of Desolation)入選2022年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國際全球電聲作品徵選計畫Sounds to Go - around the world,並於羅馬尼亞的第十七屆Meridian國際藝術節中首映。作品《幻境, 在深淵之底》(Illusion, in the Deep of the Abyss)獲美國BAMM現代音樂創作比賽2016年度首獎、作品《哀歌》(Laments)獲美國Nouveau弦樂四重奏作曲比賽2016年度首獎,其他作品也曾入選美國MISE-EN當代音樂節、Etchings當代音樂節、Divertimento國際青年作曲家工作坊等。近年作品請見:https://soundcloud.com/fang-wei
 
 
赴美攻讀博士期間,除了獲加州大學校方全額獎學金、台灣教育部留學獎學金之外,亦於留學首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獎學金(Provost’s Fellowship),並與多位音樂家合作。曾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家 Miranda Cuckson、 聲樂家 Tony Arnold、Lucy Fitz Gibbon、奚琴演奏家Soo-Yoen Lyuh,以及演奏團體或機構如 Lydian Quartet、Daedalus Quartet、Sprinter Reeds、Empyrean Ensemble、台灣聲響實驗室(C-Lab)、台北室內合唱團、拉縴人合唱團、台北市立國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琵琶雅集等。
 
留學返台初期積極發表論文與評論,包括2021年於北藝大關渡音樂學刊發表之評論〈後花園:科技與音樂跨域實驗劇場》一段旁觀者的心得與獨白〉;2020年於賴德和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一葉知秋:賴德和《辛未深秋》中的多重連結關係探索〉,同年於臺灣音樂館舉辦之重建台灣音樂史研討會中發表〈論台灣當代音樂古琴創作:以陳立立作品 《憂患》 為例〉;2019年於重建台灣音樂史研討會中發表〈賴德和《海神家族》交響曲之探討〉等。
 
留美期間曾擔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之講師,返國後曾任亞洲曲盟台灣分會(ACL-Taiwan)副秘書長與台北市立大學、真理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專任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