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4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理論類

1945年後的音樂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聚焦於二戰後的西方音樂至當代的發展脈絡,探討各時期的作曲家、代表作品中的創新、所持之美學觀、建構之風格、發展之思潮與流派等。讓學生在多方面理解近代音樂的發展脈絡,並從中找尋並建立自身創作方向與美學觀。此外,課程中將包含許多短篇的文獻選讀、近代作曲家訪談片段、作品演出與彩排討論等,以此協助學生累積自身在音樂學術研究、論文寫作、前衛藝術創作想法等方面之深度。

西方音樂自二戰後,其發展逐漸相互影響,形成錯綜複雜且環環相扣的關 聯性,本課程主要讓學生能學習 1945 年後音樂的分析技巧與概念,並了 解其「發展脈絡」、學習不同音樂思想相關的「觀念與技術」。 授課進度以多條音樂發展的「脈絡」為主,並在介紹新的音樂思維時,與 先前所介紹的思想產生聯結性(延伸)或對比性(反動)。授課內容則著重以「觀念」與「技術」兩方面為主。 在「觀念」上,除了課堂的講座授課外,也透過既有的作曲家訪談、彩排 錄影、所發表觀念之文章,讓學生了解當時作曲家的思考模式,並且分主 討論與交互思辨。關於「技術」上的實作,則是在教學完某一音樂概念或 手法後,讓學生實際操作模擬,嘗試實作短篇作品,並彼此交流分享創作 時所遇到的困難,而進一步通過讀譜與分析,了解當時作曲家是如何解決 這些問題。在學期末時,學生需融合三種以上的音樂觀 念或技術,寫作期末作品呈現並且解說,以達到整合思考的效果。

本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並提供音樂創作/演奏方向多 扇可選擇的門。透過了解脈絡、思辨觀念、實作技術三方面,讓近代作曲 名家的研究,成為支持學生們的動能,使其未來能在寫作創新、分析理解、 演奏詮釋等領域,都能擁有獨立研究的能力。

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1. 此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分析的基本概念,同時整合音樂理論的基本知識並學習音樂分析的技巧。
2. 整個課程設計以西洋調性音樂為基底。其中特別著重在分析西元1700年到1900年這200年間的西洋調性音樂。
3. 課程目標有下列三點:
1) 從宏觀(macro-)與微觀(micro-)的角度出發,學習樂曲曲式的結構(form structure)與調性和聲的擴張與延展(tonal harmony prolongation)。
2) Annotated Score的建立。
3) 瞭解表達調性音樂內容的層級觀念(hierarchical concept),學習製作Formal Diagram (Form Structure) 和 Sketch of Reduction Analysis (Harmonic
Progression)。

除上述三個學習目標外,本課程特別注重將所學得的分析方法與技巧,實際地應用在音樂作品分析上。

奏鳴曲式研究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奏鳴曲式是西洋音樂曲式結構中最重要的一個大型器樂曲式,其源於巴洛克時期的迴旋二段體(Rounded Binary Form),經古典時期作曲家 Haydn、Mozart 等確立其快板奏鳴曲式(Allegro Sonata Form)的雛型,後又經 Beethoven、Schubert、Chopin、Schumann、Liszt、Brahms ....等古典後期和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們,對其結構進行不同的變化及改革,迄二十世紀,則又有一番不同的風貌。
「奏鳴曲式研究」就是從瞭解奏鳴曲式的結構開始,進而探討各個時期作曲家賦予它不同的風貌;同時,藉由解析在作品中使用奏鳴曲式結構的作曲家們,其對主題的設計、調性的轉換和主題動機在個段落的發展,來發現作曲家創作背後的美學觀,以期建立起在演奏歷代大師們的作品時, 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