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4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理論一

[補修] 音樂理論 類別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 :
1. 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音樂所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所上其它的課程。
2. 為已具備基礎樂理程度之非音樂所學生,欲更深入學習專業音樂理論、音樂展演、音樂創作類課程者,提供統合性之初階課程。
3. 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理論、實務、創作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是18、19世紀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體現。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音樂研究導論(A組)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本課程目標為幫助音樂碩士班的學生培養學術研究、批判性討論時時所需的技巧與工具。大綱中的閱讀會作為分析多種類型寫作、申論方式的範本。課程中,並安排學者至課程中解釋他(她)在學術研究、寫作的風格與技法。前半學期著重於研究工具與寫作技巧,例如引述原則、譜例的運用、資料的蒐集、如何尋找議題。後半學期以同學們報告所選擇的閱讀作為討論的範例、延伸。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即時數位影音合成一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在音樂史上,音樂科技的進步總是影響音樂作品的內容與呈現方式。此課程主要藉由透過學習進階Max/MSP/Jitter影音程式撰寫課程,使學生瞭解各種數位合成的理論,並得以有能力撰寫自己想要的數位效果器、合成器等,以期能進一步運用相關技術於各種聲音作品與音樂的創作中,或運用於「即時互動音樂」中,結合傳統樂器,展現傳統與科技結合的新藝術。

1945年後的音樂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聚焦於二戰後的西方音樂至當代的發展脈絡,探討各時期的作曲家、代表作品中的創新、所持之美學觀、建構之風格、發展之思潮與流派等。讓學生在多方面理解近代音樂的發展脈絡,並從中找尋並建立自身創作方向與美學觀。此外,課程中將包含許多短篇的文獻選讀、近代作曲家訪談片段、作品演出與彩排討論等,以此協助學生累積自身在音樂學術研究、論文寫作、前衛藝術創作想法等方面之深度。

西方音樂自二戰後,其發展逐漸相互影響,形成錯綜複雜且環環相扣的關 聯性,本課程主要讓學生能學習 1945 年後音樂的分析技巧與概念,並了 解其「發展脈絡」、學習不同音樂思想相關的「觀念與技術」。 授課進度以多條音樂發展的「脈絡」為主,並在介紹新的音樂思維時,與 先前所介紹的思想產生聯結性(延伸)或對比性(反動)。授課內容則著重以「觀念」與「技術」兩方面為主。 在「觀念」上,除了課堂的講座授課外,也透過既有的作曲家訪談、彩排 錄影、所發表觀念之文章,讓學生了解當時作曲家的思考模式,並且分主 討論與交互思辨。關於「技術」上的實作,則是在教學完某一音樂概念或 手法後,讓學生實際操作模擬,嘗試實作短篇作品,並彼此交流分享創作 時所遇到的困難,而進一步通過讀譜與分析,了解當時作曲家是如何解決 這些問題。在學期末時,學生需融合三種以上的音樂觀 念或技術,寫作期末作品呈現並且解說,以達到整合思考的效果。

本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並提供音樂創作/演奏方向多 扇可選擇的門。透過了解脈絡、思辨觀念、實作技術三方面,讓近代作曲 名家的研究,成為支持學生們的動能,使其未來能在寫作創新、分析理解、 演奏詮釋等領域,都能擁有獨立研究的能力。

竹韻音樂會實務一

1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竹韻音樂會實務」主要以音樂所創科組同學當學期參與“竹韻音樂會”所發表之新作為目標, 除了在音樂創作上的分析及討論外,也在音樂演奏的實務上做實驗和排練,為每學期的音樂發表作更完整的準備和指導。課程目的在經由循序漸進的當代音樂介紹和發表作品的研讀,讓創科組與演奏組的同學能有更多的時間在音樂的創作上相互理解,達到作品最佳的演出和詮釋。

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1. 此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分析的基本概念,同時整合音樂理論的基本知識並學習音樂分析的技巧。
2. 整個課程設計以西洋調性音樂為基底。其中特別著重在分析西元1700年到1900年這200年間的西洋調性音樂。
3. 課程目標有下列三點:
1) 從宏觀(macro-)與微觀(micro-)的角度出發,學習樂曲曲式的結構(form structure)與調性和聲的擴張與延展(tonal harmony prolongation)。
2) Annotated Score的建立。
3) 瞭解表達調性音樂內容的層級觀念(hierarchical concept),學習製作Formal Diagram (Form Structure) 和 Sketch of Reduction Analysis (Harmonic
Progression)。

除上述三個學習目標外,本課程特別注重將所學得的分析方法與技巧,實際地應用在音樂作品分析上。

奏鳴曲式研究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奏鳴曲式是西洋音樂曲式結構中最重要的一個大型器樂曲式,其源於巴洛克時期的迴旋二段體(Rounded Binary Form),經古典時期作曲家 Haydn、Mozart 等確立其快板奏鳴曲式(Allegro Sonata Form)的雛型,後又經 Beethoven、Schubert、Chopin、Schumann、Liszt、Brahms ....等古典後期和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們,對其結構進行不同的變化及改革,迄二十世紀,則又有一番不同的風貌。
「奏鳴曲式研究」就是從瞭解奏鳴曲式的結構開始,進而探討各個時期作曲家賦予它不同的風貌;同時,藉由解析在作品中使用奏鳴曲式結構的作曲家們,其對主題的設計、調性的轉換和主題動機在個段落的發展,來發現作曲家創作背後的美學觀,以期建立起在演奏歷代大師們的作品時, 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電腦音樂技巧:音訊處理與創作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非 軟體 教學課程,亦非 商用音樂編曲 製作 課程)
一、強調做中學_數位音樂創作(learning from doing /composing):
(1)-1. 學習數位工作站DAW各式非線性(non-linear)數位音訊技術(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在聲音剪接、編輯、拼貼、混音的應用為主。
(1)-2. 修習電腦音樂最重要程式Max/MSP 聲音合成(Freeze, FM,Granular synthesis,Filtering, RM)、聲音空間技巧(Spatialization of Sound:Reverb,Dopper,Panning,Spat5))等技術。
(2). 嘗試使用多音軌(multitracker)軟件_Audition進行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或音景作品(環境田野錄音為素材進行創作)之組織、拼貼與創作,
(3). 完成 課堂指定小習作、期中小品、期末作品。
二、電腦/數位音樂 文獻、作品、相關知識
電腦/數位音樂經典作品欣賞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數位音樂相關技術、美學、歷史文獻(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之閱讀。
三、透過此一理論、美學與實務技巧兼重之課程設計,培養學生電腦音樂創作技巧,以及科技與音樂藝術跨域結合作為思想感情表達的省思。
四、Path to Goal: 從 Open Ears 至 Happy New Ears!!

音樂、科技與社會:1876年以前

[補修] 音樂史 類別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旨在講述西方音樂自十七世紀初自十九世紀中的發展,將這段時間分成巴洛克、古典以及浪漫主義時期,並專注於以下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1) 音樂風格(作曲技法、調性系統等)
(2) 音樂美學
(3) 社會、政治、科技發展等因素對音樂史的影響

本課程評量內容分成兩部分:其一為音樂聽力小考,每週上課皆會提供該週的曲目表,並於下一週上課一開始進行考試(辨認聽到的音樂並寫下作曲家與曲名),希望能藉此增加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認識;另一部分為筆試,本學期會根據課程內容,進行2至3次的考試,內容為上課時教過的音樂史相關知識,考試題目包含簡答以及詳答題,以讓學生對音樂史裡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每週課程進度會根據實際上課情況作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