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2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課程概述與目標: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音樂理論一

[補修] 音樂理論 類別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 :
1. 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音樂所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所上其它的課程。
2. 為已具備基礎樂理程度之非音樂所學生,欲更深入學習專業音樂理論、音樂展演、音樂創作類課程者,提供統合性之初階課程。
3. 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理論、實務、創作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是18、19世紀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體現。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總譜閱讀與彈奏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
以鋼琴鍵盤彈奏方式呈現及簡化不同時期之各種編制之管絃樂合奏(唱)等樂曲,體認不同音樂風格之作品的基本結構原理,熟悉各種譜號及移調樂器之運用,並增進心靈耳朵(內在聽覺)之培養。

課程目標:
此課程可視為綜合高階音樂能力(Advanced Musicianship)之訓練,及音樂修養的最高考驗。經由視覺記譜與對音樂創作理論之理解性,藉由鋼琴鍵盤之演練,透過聽覺呈現西方音樂之組織語彙與音樂表現,體認各時代風格之差異與演變,進而強化修習者(演奏者)之眼、手、耳、思等音樂統整能力。

本課程可視為「管弦樂法」、「編曲法」等相關課程之預備課程

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1. 此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分析的基本概念,同時整合音樂理論的基本知識並學習音樂分析的技巧。
2. 整個課程設計以西洋調性音樂為基底。其中特別著重在分析西元1700年到1900年這200年間的西洋調性音樂。
3. 課程目標有下列三點:
1) 從宏觀(macro-)與微觀(micro-)的角度出發,學習樂曲曲式的結構(form structure)與調性和聲的擴張與延展(tonal harmony prolongation)。
2) Annotated Score的建立。
3) 瞭解表達調性音樂內容的層級觀念(hierarchical concept),學習製作Formal Diagram (Form Structure) 和 Sketch of Reduction Analysis (Harmonic
Progression)。

除上述三個學習目標外,本課程特別注重將所學得的分析方法與技巧,實際地應用在音樂作品分析上。

音樂研究導論(A組)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介紹學術寫作在音樂論文上的應用。前半學期著重於研究工具與寫作技巧(例如引
述原則、譜例的運用、資料的蒐集、如何尋找議題);後半學期以同學們報告所選擇的閱
讀作為討論的範例、延伸。


音樂、科技與社會:1876年以前

[補修] 音樂史 類別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This course offers an overview to Western art music from late Baroque to 1876, the year Wagner’s Ring was premiered. We will incorporate the music history of this period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s of aesthetics and technology.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wofold. Functioning as a remedial course, it offers graduate music students without sufficient knowledg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music a factual and conceptual grounding. Equally importantly, it approaches music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partaking and “bouncing back,” as an active force, to what was happening in social reforms,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innovations i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ncluding the inventions of music instruments, music devices, as well as well stagecraft, lighting, sound, and space.

Two quizzes focusing on repertoire building and score-reading will take place in mid- and end of the term.

音樂、科技與社會:1877年以來

[補修] 音樂史 類別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本課程為補修課程,內容主要在講述西方音樂自1877年至近代的發展。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1) 1877年留聲機發明至十九世紀末調性的崩解
(2) 二十世紀初期非調性音樂的發展與建構
(3) 自二戰1945年以來音樂的發展與電聲科技的運用
(4) 二十一世紀當代的音樂發展趨勢與脈絡整合

期望同學能透過本課程,整合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錯綜複雜的音樂發展關係,並了解百年來音樂的發展脈絡,以對於創作上技巧的運用、演奏上詮釋的掌握、音樂學研究上事件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等面向,均能有所助益。

電腦音樂技巧:音訊處理與創作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非軟體教學課程,亦非商用音樂編曲製作課程)

強調(1)做中學_創作(learning from doing /composing、(2)學院理論/文獻閱讀/美學/電子/電腦音樂作品曲析.
(1)學習以DAW之各式數位處理技術(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在聲音剪接、編輯、拼貼、以及(最終)在電腦音樂實驗創作上的應用為主;修習非線性剪接(non-linear cutting and splicing)、磁帶技術(Tape Techniques,現均成為重要之數位聲音技巧)、聲音效果器(ex.filtering/reverb)、電腦聲音合成(computer sound synthesis)、聲音空間技巧(Spatialization of Sound))等技術。
最終,嘗試使用多音軌(multitracker)軟件_Audition進行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或音景作品(環境田野錄音為素材進行創作)之組織、拼貼與創作,完成作業指定習作、期中小品、期末作品。

(2)電腦/數位音樂經典作品欣賞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數位音樂相關技術、美學、歷史文獻(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之閱讀。

透過此一理論、美學與實務技巧兼重之課程設計,培養學生電腦音樂創作技巧,以及科技與音樂藝術跨域結合作為思想感情表達的省思。
Path to Goal: 從 Open Ears至 Happy New Ears!!

弦樂與鋼琴二重奏鳴曲之實務與探討一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透過不同樂器的演奏角度與思考模式,從實際操作與討論之中,加強學生二重奏鳴曲演奏經驗並建立合理的詮釋風格,同時,借此種最精簡的室內樂演奏模式,訓練學生在室內樂上的認知與表現力,以更貼近本所演奏組所重視的室內樂教育精神。

器樂副修:大鍵琴

[補修] 器樂副修 類別
1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一對一教學,學習大鍵琴有別於鋼琴的表達方式,藉著大鍵琴跳脫聲音強弱的表達方法,瞭解音樂想法傳遞時更多的可能性。

當代器樂創作工作坊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本課程以演奏實作與創作練習為主,透過演釋傳統與當代的演奏技巧,講述樂器發聲的可能性,並探討如何將這些聲響用於實際創作與演奏。課程內容包含:(1)了解器樂發聲原理後,推導出樂器進階的延伸技法(2)討論樂譜並請演奏者或使用相關影片示範(3)整合聲音素材,將其分類、融合、組織,並實際創作練習(4)演奏者讀譜與演奏後的討論與檢討。

音樂的結構與風格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西方音樂歷史中重要的音樂形式,藉由聆聽、分析、感知來探討音樂的形式與結構內容,並進一步結合時代背景與風格,理解不同音樂形式的聽覺焦點。課程內容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1)了解構成音樂形式與結構(2)學習並了解如何分析、理解與感知重要的音樂形式(3)了解形式在不同時代風格的轉變與意涵。

十九、二十世紀音樂與美學作品選讀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music aesthe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estern art music tradition and European culture. Our case studies derive from the writings of music critics, authors, composers, and philosophers between the eigh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mester, we will study Hanlisck’s On the Beautiful in Music, a controversial work that is normally consider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usic aesthetics. We will read use the writings by Milton Babbitt, Walter Benjamin, and Roland Barthes to delve into issu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music and its audience, the reading of art when it is mechanically reproduced, and the idea of the author.

We will use various repertories and performance events (concerts, museum trips) to complement our readings. Performance majors are encouraged to bring their instruments to demonstrate their points during their presentations.

實驗音樂即興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本課程希望經由不同的即興技巧和觀念來探求適合自己的即興演奏語彙,發展個人音樂即興獨奏及合奏之技術,加深對聲音與音樂的理解與體會。本課程以20世紀的聲響概念為主要即興的音樂風格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