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1 學年第 2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音樂理論二

[補修] 音樂理論 類別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 :
1. 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音樂所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所上其它的課程。
2. 為已具備基礎樂理程度之非音樂所學生,欲更深入學習專業音樂理論、音樂展演、音樂創作類課程者,提供統合性之初階課程。
3. 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理論、實務、創作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是18、19世紀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體現。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風格寫作研究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為訓練與模仿西方調性音樂各重要時期與風格之樂曲習作,透過經典作品之深度解析,辨識創作素材、運用手法、語彙、型式結構等技術,以其準則進行嚴謹但仍有發揮餘地之寫作練習。本課程為學院派專業作曲家的重要養成訓練,亦對於音樂理論研究與相關教學有重大助益。

廿世紀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二十世紀音樂分析」課程的目標乃是幫助學生了解二十世紀西洋音樂的多元化風格,並且熟知二十世紀音樂理論與分析技巧。
本課程會特別著重在二十世紀前期1945年以前之音樂。整個課程的設計在培養學生對二十世紀音樂感受的敏銳度、學會分析二十世紀音樂各種不同的風格與技巧、思考分析的目的、學習如何做出有意義的分析。因此,本樂曲分析課程可分為兩個目標:1)二十世紀音樂結構中各主要素材面向的觀察與切入;2)二十世紀音樂分析方法與技巧的實際練習。
在第一項的學習目標中,主要幫助學生能在看到一首二十世紀音樂作品時,能正確地切入其主要使用素材及結構,然後再依據第二項:在實際練習中學會不同的分析方法,予此二十世紀作品以正確的解析。
學會二十世紀音樂不同的分析方法,共可分成五個單元。五個單元分述如下:
(1) 印象樂派音樂與1920年以前的Stravinsky。
(2) 系列音樂 I (1920-1945) -- 著重在基本「音類集」理論 (Set Theory)。
(3) 系列音樂 II -- 著重在基礎「十二音音樂」(Twelve-tone Music)。
(4) Stravinsky與新古典主義。
(5) 巴爾托克(Bartok)的音樂。

音樂研究導論 (B組)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本課程介紹學術寫作在音樂論文上的應用。前半學期著重於研究工具與寫作技巧(例如引述原則、譜例的運用、資料的蒐集、如何尋找議題);後半學期以同學們報告所選擇的閱讀作為討論的範例、延伸。

音樂學實務二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ourse will devote to a series of re-examinations of the idea of the author, his/her influence, and recent debates re: Werktreu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mester, we will discuss the idea of globalism, Brecht’s theory of drama and its impact on music, and Kant’s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aesthetic judgment. We will conclude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ays to “decipher” a critical edition in music.

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音樂研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This course focuses on a number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recent scholarship of early-mid 19th-century music. We will complement our discussion of scholarly debates with issues in music scholarship. This focus is intend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judgment on these issues, to strengthen their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 skills, and to sustain these skills with the aid of their performance background.

We will begin by examining critical concepts and issues related to weekly topics and prepare for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Between week 4 and week 15, students will then take turns leading the discussion. Each student will be assigned one of the required readings, introducing, demonstrating, and evaluating the arguments included in the article in question. Each presenter will decide which repertory to focus on. He/she will also be in charge of selecting a recording of the relevant musical works and providing musical examples for the rest of the class. Presenter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demonstrate their points on their major instrument as an alternative to playing a recording. The required reading assignments are du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class meeting. Those not presenting in a given week will be expected to raise questions about, and to provide criticism of, the presenter’s viewpoints.

演奏探討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The topics of this seminar include literature reading, music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Through multiple method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search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styles from the 16th to 18th centuries and explore the art of Authentic Performance. 此課程內容包含文獻閱讀、樂譜解析以及演奏實踐,透過多元方式來研究16至18世紀音樂風格表現以及探討原樣演奏詮釋的意義。

即時數位影音合成二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練習Max/MSP軟體的圖形設計物件及程式介面設計,並結合聲音互動,進而延伸至Jitter軟體,做高階影像處理及影音合成即時互動的設計.

作曲家專題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學期之作曲家專題聚焦於 György Ligeti 與 George Crumb 兩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藉由探討Ligeti多面向的創作形式與風格,了解其創作的核心想法,以及他如何將理念實踐於作品之中,進而建構不同形態的聲音織度;也藉由探討Crumb的作品,了解其聲音素材的發掘與應用,以及他如何將音色相互融合,並且表現在結構設計之中。本課程包含聆聽、讀譜、觀察、討論、假設、驗證等過程,部分課程中包含作曲家訪談影像與相關文章的閱讀,目標在於引導學生從多面向的作品觀察與討論,了解這兩位在二十世紀極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創作風格與美學概念。

現代音樂創作技巧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為工作坊形式,針對當代音樂的創作規劃多項專題,從不同的面向切入,讓學生學習當代音樂的作曲技巧。其中包含(1)音高素材的設計(2)音色的探索(3)織度與層次的變化(4)與電子聲響的結合…等方向。教學脈絡自聲音的發展邏輯切入,並逐步加入以音高、音色、織度、電聲為思考主軸的寫作練習,系統化地探討各項專題。本課程希望能引導學生以實作的角度,學習二十世紀重要的寫作技法,並將在實作時遇到的技術與思考困境提出討論。

音樂分析與詮釋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以西方調性音樂為主軸,概述調性和聲的功能與音樂結構,並挑選不同時期與風格的曲目討論,除了調性和聲概念的補強外,亦包括多首巴洛克、古典、浪漫、後浪漫時期的曲目,以及少量後調性時期的作品。每堂課皆包含講座授課、共同討論兩個階段,藉由觀察、提問、討論、整合、分析等過程,並討論演奏上可能的詮釋(演奏者)與分析上的解讀(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