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96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研究導論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鼓勵同學們個別與分組的參與,一同探索研究音樂的途徑與資源,透過思想、談論與書寫,從而建構音樂的意義。Musical Performance: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ed. John Rink, CUP, 2002) 將是我們的討論基礎,一篇小型論文(口頭報告與書面)將是我們的主要學習成果。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將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專題演講以隔週舉行為原則;部分演講者亦將於專題演講後舉行專業講習會 (master class)、研討會 (workshop) 等後續活動,歡迎相關主修及有興趣之同學出席。

音樂學理論與實務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環繞既人所共知卻又眾說紛紜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探討音樂學中幾個重要理論(傳記學、音樂分析、歷史書寫、女性主義批評等),以增強我們思考、研究以及寫作的訓練與經驗。

作曲專題研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Confronting "Key Works" of 20th-Century Music
Key works of new music from five different decades that continue to exert their influence on composers of all generations until the present day will be discussed extensively and analyzed with regard to their structural, auratic and semantic qualities.

理論與分析專題研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Musical Analysis as a Means of Listening
The course will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methods of analysis includ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otivic, harmonic and formal processes. We will listen to and look at scores of exemplary works from different epochs. A special focus will be placed on the link between listening experience (as codified in the "implicit listener" by a composer) and analytical strategies.

室內樂

1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nd the available instruments, small scale chamber music works, mainly from 20th century music, will be studied and rehearsed. 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formal processes of the piec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structural details for interpretation.

演奏探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徐如媛

"Performance Practic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n all aspects of the way in which music is and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wareness as a pre-requisite for modern performers. Much focus is on music from the late Baroque to 1830, bu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in later periods will also be acquired. The course will require a wide range of readings from historical treatises, critical writings, to present-day discussions on performance issues.

多媒體音樂表演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以密集課(Bloc Seminar)開班 的方式進行。介紹加入 不同科技及媒體的音樂表演形式。除了電腦音樂軟體(Max/Msp)與器樂演奏互動關係的探討外,影像媒體(如Kagel的MM51)也是課題研究重點之一。

實驗音樂即興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即興音樂是一種現場即時作曲。
藉著與演奏者之間的互動及對彼此音樂語法的探索與瞭解, 實驗音樂即興課提供修課學生一個開放的音樂空間。除了課堂上使用Vinko Globokar 的「INDIVIDUUM, COLLECTIVUM「為即興所編寫的教材外,也使用不同作曲家的圖形樂譜來增加即興音樂的空間。本學期也將請到台港劇場導演張藝生到課堂上與同學做肢體動作和音樂即興演奏的對話實驗!

電腦音樂媒介(一)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黃志方

本課程綜觀包括由演奏至創作方面,電腦應用於多面向之音樂上的各種努力,提供相關應用軟體之歷史觀點,準則與自動作曲技術,以及最先進的電腦相關硬體知識。尚包括使用Max軟體圖形化介面之程式環境來處理MIDI資訊之處理。

準則作曲(一)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以演算法準則與技術之探討為主,包括從早期的先驅者,美國的Lejaren Hiller與歐洲的Xannis Xenakis等人所建立的各種自動創作法則。課程內容包括:

  1. 檢視Lejaren Hiller所建立的程序、方法,與計算技術,以及Xannis Xenakis教導電腦創作音樂的方法。
  2. 研究現有自動創作的軟體,分析其優劣點。
  3. 運用C或BASIC語言來發展最原始的創作應用。
  4. 運用原始的演奏軟體來互動地創作音樂。

音樂科技與互動演奏(一)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1. 黃志方

使學生運用互動式電腦軟體學習整合電腦音樂與現場電腦化演奏,即興創作技巧,新音樂記譜法程序等,包括學習如何使用MIDI序列編輯程序,以及一些為由小至大之合奏團管絃樂法之電腦轉換方式,以及學習到如何使用記譜軟體,以為專業樂譜編輯,以及樂譜音樂演奏之製作準備。最後將學習各種數位聲波編輯與變換程序,使用數位聲波編輯,音效處理,數位具象音樂,多軌軟體 (Adobe Audition) 創作電腦音樂,聲波取樣,以及其他聲軌材料之整合,以為音樂創作之使用。

音樂科技先進議題探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黃志方
  2. 馬孑民

本課程以使用最先進之音樂科技技術與方法以進行相關之具深度研究計畫討論為主。課程中將要求所選定相關領域研究作文獻之探討,包括CSound與相關程式之研究請同學針對跨領域合作,包括科技藝術家,科學家,以及可接受的相關領域作報告討論。主題將以主修相關之領域作一先期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