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光復校區大禮堂B1 音樂論壇空間
在這個極繁主義日益盛行的時代,我們往往傾向於在音樂創作、音樂演出、樂器製作,尤其是電子樂器製作中,堆疊越來越多的複雜性——這正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傾向。在音樂創作與即興演奏中,這種傾向常導致材料密度極高、但缺乏清晰與深度。在電子音樂樂器設計中,這種趨勢則造成設計上的錯誤:人們不從根源解決問題,而傾向用各種電子手段「修正」它;然而這些手段本身又引入更多複雜性與潛在問題。本講座與工作坊並非主張「美學上的極簡主義」,而是倡導一種「美學與技術上的充分性」(sufficiency)。講座將以作曲家與笙演奏家吳巍合作的《竹之森》計畫(Forest of Bamboo)為案例,闡述這些理念。參與者亦誠摯邀請參加10月31日在C-Lab舉辦的三重奏音樂會(作曲與電子音樂演奏者 Julie Zhu 亦將參與演出)。在工作坊中,將以聲學與電聲樂器實際試驗這些概念。
Alexis Baskind 是一位音樂家、聲音工程師與電腦音樂製作人。
他曾於奧貝維利耶/庫爾訥夫地區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égion d’Aubervilliers/la-Courneuve)隨 Benoît Fabre 學習聲音工程,並同時修習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包括電機工程、訊號處理與應用數學。1999 年,他加入法國聲學與音樂研究中心(IRCAM),以「聲音場景空間描述的模型與方法」(Models and Methods of Spatial Description of Sound Scenes)為題進行廳堂音響研究,並於 2003 年取得博士學位。
自此之後,他以音樂家、電腦音樂家與聲音工程師的身分活躍於當代音樂、即興音樂、爵士與自由爵士等領域。他與多個唱片與製作機構合作,包括巴黎的 IRCAM、巴黎高等音樂與舞蹈學院(CNSMDP)、Musiques à Ouïr、TPMC、馬賽的 GMEM,以及巴黎/柏林的 Umlaut。
他曾與作曲家 Philippe Leroux、Beat Furrer、Hanspeter Kyburz、Héctor Parra、Pedro Amaral、François Paris、Philippe Hurel、Vladimir Tarnopolsky、Alexandros Markéas、Fabián Panisello、Turgut Erçetin、Rebecca Saunders,以及舞台導演 Jean-François Peyret 合作,參與舞蹈、戲劇與音樂的錄音與創作製作。
他亦曾與多位獨奏家及樂團演出,包括 Juliet Fraser、Pascal Contet、Uli Fussenegger、吳巍、Anil Eraslan、Denis Charolles、Christelle Sery、Benny Sluchin,以及 Accroche Note、Bit20、Ictus、2e2m、Court-Circuit、當代音樂合奏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斯圖加特新聲合唱團(Neue Vocalsolisten Stuttgart)、美國作曲家樂團(American Composers Orchestra)等。
此外,他經常參與需要開發特定聲音處理、聲音設計方案及手勢捕捉技術介面的藝術與技術計畫。
他曾任柏林應用藝術大學(Hochschule der populären Künste FH)聲音工程理論與實踐教授,並於德國德特莫爾德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及西班牙馬德里的蘇菲亞王后高等音樂學院(Escuela Superior de Música Reina Sofía)授課,也常受邀於各音樂學校、大學及音樂製作訓練機構講授聲音工程與電腦音樂課程。
他曾參與多項國際音樂節,包括華沙秋季音樂節(Warsaw Autumn)、巴黎 Manifeste 藝術節、荷蘭藝術節(Holland Festival)、巴黎 Agora 藝術節、巴黎秋季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布雷根茨音樂節(Bregenzer Festspiele)、慕尼黑雙年展(Münchener Biennale)、柏林 Maerzmusik 藝術節、摩納哥 Printemps des Arts、史特拉斯堡 Musica 藝術節、蘇黎世新音樂節(Tage für Neue Musik)、奧斯陸 Ultima 藝術節、蘭斯 FARaway 藝術節與尼斯 Propagations 藝術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