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 ​本所董昭民老師榮獲 第36屆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得獎作品|《月嬉/臺灣迴音》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臺灣戲曲中心

 

賀 ​本所董昭民老師榮獲 第36屆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得獎作品|《月嬉/臺灣迴音》

★主辦單位表示董老師作品以客家童謠為素材,卻不受傳統旋律侷限,能從客語修辭與結構著手來發展整首樂曲、展現民族管弦樂器的聲響趣味,饒富創意。

大大恭喜 👏👏👏

★「月嬉」為一首以客家童謠為創作素材的原創民族管弦樂曲,藉由諸多客家童謠與月亮的關聯來展開樂曲的聯想。全曲由各種喧鬧的聲響開始,描寫夏天月夜中在野地盡情玩耍的兒童。樂團的聲響均以非典型的器樂技法為主軸,意圖將聲音回歸到原始而天真自然狀態。 客家童謠中的「起興」和「句式結構」特質成為音樂節奏和樂句的主要創作技法: 月光華華,細妹煮茶, 阿哥端凳,人客食茶, 滿姑洗身,跌忒手巾。 瞞人拈到?大嫂拈到, 愛還涯也唔還涯, 愛還涯也唔還涯? 大哥轉來會打,細哥轉來會罵, 唔使打,唔使罵, 十七十八涯愛嫁。 音韻和詞彙在童謠中的連結延伸為樂曲中音高和樂句的組合要素。 而童謠表現在「句式結構」上的三言句、四言句以及七言句的自由混搭語句,也增加了音樂上節奏的動感和趣味性,體現兒童們隨心所欲的幻想天地! 全曲共分為四段:第一段以「興」為手法,創作以「月光華華」為動機的旋律接力發展;樂句節奏的對比性成為此段音樂的主要張力。第二段以兒童遊戲「羊仔尾巴」的規則為技法,創作「互動式」的演奏規則及音樂遊戲,在聲響上也以非傳統樂器的特殊演奏法為主,音樂喧囂熱鬧,具流動感和不定性。第三段是對於月光的抒情讚美,利用傳統樂器特殊的聲響來模仿自然界的蛙蟲共鳴,營造大地之母祥和寧靜的氣氛。第四段是第一段「興」手法的再現及變奏,樂曲在尾聲中的迴響飄蕩中結束。全曲約15分鐘長。

※學生吳霈霈代領

#國立陽明交大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  

# 傳藝金曲獎

 

 

張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