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聲舞-所展影片系列-杜魯弗萊

活動日期

 

前奏、宣敘調和變奏曲,op. 3
Prelude, Recitatif et Variations, op. 3

 

作曲家 杜魯佛萊(M. Duruflé ,1902-1986)

演出人員 陳麗妤(長笛)Li-yu Chen                  / Fl

黃宥融(中提琴)Yu-jung Huang    / Vla

陳凱翔(鋼琴)Kai-Hsiang Chen    / Pn 

創作年份 1928

        法國作曲家與管風琴家杜魯弗萊幼時於天主教唱詩班的學校成長,其風格深受宗教音樂影響。與二十世紀中後,以現代主義音樂聞名的梅湘相比,杜魯弗萊的音樂相對保守,作曲手法以對位、賦格為主,許多當代樂評家稱其為「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人」。

本曲創作於1928年,是杜氏獻給法國出版商 Jacques Durand 的單樂章作品。結構上分為「前奏曲」、「宣敘調」和「變奏曲」三個部分。鋼琴首先以縱向和弦及橫向琶音交織的方式開啟前奏曲,而後在流水般的分解和弦中加入中提琴的主旋律,營造和緩流動的氣氛。接著,在鋼琴一連串垂直式的和弦伴奏下,帶入長笛獨奏,三連音搭配斷奏勾勒出輕快的韻律,為樂曲注入生動的活力。前奏曲後半段,長笛與中提琴以不規則的音型相互交織,六連音、十六分音符交錯,加上鋼琴的和聲後,聲響愈加豐富,音符間的碰撞也形成混沌、有力的效果,帶給聽者截然不同聲響的震撼體驗。篇幅較短的「宣敘調」在功能上負責銜接「前奏曲」與「變奏曲」,由長笛與中提琴的對話組成。中提琴以緩慢且充斥半音的牧歌旋律帶出小調的憂鬱色彩。長笛接續此旋律並改變速度及節拍,形成兩者獨立卻又互相融和的色彩,進入主題變奏。

在「變奏曲」中,長笛主導的主題取材自葛雷果聖歌,反映杜氏的宗教音樂背景。不同於當時流行的十二音列作曲,第三變奏採用對位與賦格的傳統寫作手法,各個樂器相繼加入主題,並相互問答,旋律上彼此獨立卻不衝突。第三變奏到第四變奏的速度轉換有著極大反差,尤其在演奏技術上具挑戰性。鋼琴除了模仿長笛音色外,其高低聲部的清晰度及左右手的互動,展現演奏者音色與靈活度的掌控能力;長笛因銜接鋼琴的快速音群,在鋼琴演奏至樂句的後半部時,其與鋼琴的旋律銜接成為演奏者默契、技術的一大考驗。中提琴在此作品中,頻繁演奏完全五度音程的旋律,此音程在弦樂演奏上極易阻斷旋律進行,因為演奏者必須連續使用相同手指跨弦演奏,著實考驗演奏者的技術。尾奏 (Coda) 為此曲高潮,各聲部運用前段已出現過的動機作為素材,競速般地將樂曲能量推向頂峰,三個樂器不斷地改變主從關係、互相拋接。接著音樂素材於各聲部間以不斷的交疊和再現的方式將樂曲的張力拉至最高,最後鋼琴果決的快速的大跳音程結束全曲。

張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