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小調鋼琴三重奏,op. 3
I. 不太慢的 Pas trop lent
作曲家 蕭頌(E. Chausson,1855-1899)
演出人員
張明碁(小提琴)Ming-Chi Chang
劉 穎(大提琴)Ying Liu
丁婉芯(鋼 琴)Wan-Hsin Ting
創作年份 1881
法國浪漫派作曲家蕭頌受當代作曲家法蘭克 (Cesar Franck,1822-1890) 影響,尤其是循環曲式 (cyclic form) 最為顯著。法蘭克創作多樂章作品時,常透過各樂章間共享主題和動機,而此特色也出現在這首三重奏中。此作品是蕭頌所創作兩首鋼琴三重奏的第一首,於1881年完成,是他的早期作品。在申請羅馬大獎無功而返後,蕭頌中斷巴黎音樂學院的學業,然而,看似挫折的時期卻沒有讓他停止音樂創作。 此作品充分展現浪漫樂派的特色並具備高度演奏挑戰性。浪漫樂派作曲家經常運用更多的轉調及半音旋律的創作方式模糊主調,亦突破傳統的器樂構曲思維,挑戰器樂演奏極限。正如這首 G 小調三重奏的大提琴聲部中,蕭頌頻繁使用極高把位音域來呼應小提琴旋律,使弦樂樂句在相同音域間流暢地流動。然而,卻對大提琴的音準及音色拿捏方面帶來極大的挑戰。
本場音樂會演出第一樂章。此樂章分為五段,每段結束皆以相對較緩慢的過門銜接到下段。第一樂章中,鋼琴雖音符繁多,但比起主導旋律的弦樂,多數時間反而居於伴奏角色。其導奏以朦朧的音色塑造出和聲的不穩定性,相似於當代法國印象樂派音樂家(如德布西與拉威爾)的作曲手法。而相較於導奏不穩定的和聲結構,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皆為功能調性,並且在 G 大調與 G 小調之間轉移,蕭頌在動機中採用共同主音 G 來彰顯此二平行調的和聲對比。尾奏再度回到第一主題旋律,相較於先前弦樂之間的相互對唱,這裡使用更多齊奏來再次強調主題。鋼琴也從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改為較厚重的和弦式旋律,更加突顯傳統調性及和聲進行,最終以貫穿全曲的共同主音 G 動機結束第一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