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0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音樂研究導論(A組)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本課程介紹學術寫作在音樂論文上的應用。前半學期著重於研究工具與寫作技巧(例如引述原則、譜例的運用、資料的蒐集、如何尋找議題);後半學期以同學們報告所選擇的閱讀作為討論的範例、延伸。

音樂理論一

[補修] 音樂理論 類別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 :
1. 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音樂所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所上其它的課程。
2. 為已具備基礎樂理程度之非音樂所學生,欲更深入學習專業音樂理論、音樂展演、音樂創作類課程者,提供統合性之初階課程。
3. 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理論、實務、創作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是18、19世紀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體現。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即時數位影音合成一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在音樂史上,音樂科技的進步總是影響音樂作品的內容與呈現方式。此課程主要藉由透過學習進階Max/MSP/Jitter影音程式撰寫課程,使學生瞭解各種數位合成的理論,並得以有能力撰寫自己想要的數位效果器、合成器等,以期能進一步運用相關技術於各種聲音作品與音樂的創作中,或運用於「即時互動音樂」中,結合傳統樂器,展現傳統與科技結合的新藝術。

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此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分析的基本概念,同時學習音樂分析的基本技巧。整個課程設計以西洋調性音樂為基底。其中特別著重在分析西元1700年到1900年這200年間的西洋調性音樂。課程目標有下列三點:
1) 從宏觀(macro-)與微觀(micro-)的角度出發,學習樂曲曲式的結構(form structure)與調性和聲的擴張與
延展(tonal harmony prolongation)。
2) Annotated Score的建立。
3) 瞭解調性的層級觀念(tonal hierarchy),並以「簡化分析」(reductional analysis)的方式呈現。

除上述三個學習目標外,本課程特別注重將所學得的分析方法與技巧,實際地應用在音樂作品分析上。

對位法研究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了解西方藝術音樂中聲音組織建構之觀念與手法,藉由十六世紀復音音樂風格之「分類對位」(Species Counterpoint)系統教學法探討與寫作演練,增強音樂寫作技術與樂曲基礎素材分析之能力與涵養,並理解西方自複音音樂起之各時期風格演變與音樂素材運用之關聯性。

音樂學實務三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In Musicology Practicum I (autumn 2018), we focused on major writings addressing issues that occur often in scholarship in 19th- and 20th-century music, such as music aesthetics, gender studies, Orientalism, and social critique of modernity by scholar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In this semester we will continue in a similar vein, but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works in ethnomusicology, as well as music’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We will discuss how and why subject matter such as nationalism occur in both historical- and ethnomusicology, yet is approached differently in each discipline. We will also pick up some topics that we discussed last semester, including the issue of tastes, audience, and the culture of listening. Furthermore, we will discuss topics that come up more often in ethnomusicology such a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n fieldwork.

音樂學理論與方法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A pre-seminar to the study of music from a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弦樂與鋼琴二重奏鳴曲之實務與探討一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透過不同樂器的演奏角度與思考模式,從實際操作與討論之中,加強學生二重奏鳴曲演奏經驗並建立合理的詮釋風格,同時,借此種最精簡的室內樂演奏模式,訓練學生在室內樂上的認知與表現力,以更貼近本所演奏組所重視的室內樂教育精神。

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音樂研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本課程討論近代音樂學術圈中,與浪漫時期中、後期的音樂相關,常有爭議性的議題。這些議題建立在本時期重要的曲目上,將幫助我們對於這些曲目、其創作者的的風格、表演者的技巧、觀眾聆聽音樂的心態,與當代的美學觀,有更深刻、且更具批判性的認識。

器樂副修:大鍵琴

[補修] 器樂副修 類別
1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一對一教學,學習大鍵琴有別於鋼琴的表達方式,藉著大鍵琴跳脫聲音強弱的表達方法,瞭解音樂想法傳遞時更多的可能性。

音樂、科技與社會:1876年以前

[補修] 音樂史 類別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奉書
This course offers an overview to Western art music from late Baroque to 1876, the year Wagner’s Ring was premiered. We will incorporate the music history of this period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s of aesthetics and technology.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wofold. Functioning as a remedial course, it offers graduate music students without sufficient knowledg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music a factual and conceptual grounding. Equally importantly, it approaches music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partaking and “bouncing back,” as an active force, to what was happening in social reforms,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innovations i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ncluding the inventions of music instruments, music devices, as well as well stagecraft, lighting, sound, and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