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06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論壇

0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音樂理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有二 :
一、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音樂所上其它的課程。
二、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創作、理論、作曲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是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實驗音樂即興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希望經由不同的即興技巧和觀念來探求適合自己的即興演奏語彙,發展個人音樂即興獨奏及合奏之技術,加深對聲音與音樂的理解與體會。本課程以20世紀的聲響概念為主要即興的音樂風格語彙。

鍵盤和聲與風格即興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此課程可視為高階音樂能力(Advanced Musicianship)之整體綜合表現,經由鋼琴鍵盤和聲之演練,實際深入與理解西方調性音樂(Tonal Harmony)之組織語彙、脈絡與手法,體認各時代風格之差異與演變,進而啟發修習者(演奏者)之想像力與創意性,整合聽覺與思緒互動、增進音樂即席(instant)反應與即興展演之能力。

廿世紀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二十世紀音樂分析」課程的目標乃是幫助學生了解二十世紀西洋音樂的多元化風格,並且熟知二十世紀音樂理論與分析技巧。
本課程會特別著重在二十世紀前期1945年以前之音樂。整個課程的設計在培養學生對二十世紀音樂感受的敏銳度、學會分析二十世紀音樂各種不同的風格與技巧、思考分析的目的、學習如何做出有意義的分析。因此,本樂曲分析課程可分為兩個目標:1)二十世紀音樂結構中各主要素材面向的觀察與切入;2)二十世紀音樂分析方法與技巧的實際練習。
在第一項的學習目標中,主要幫助學生能在看到一首二十世紀音樂作品時,能正確地切入其主要使用素材及結構,然後再依據第二項:在實際練習中學會不同的分析方法,予此二十世紀作品以正確的解析。
學會二十世紀音樂不同的分析方法,共可分成五個單元。並使用兩種分析方式:讀譜、手寫分析佔80%,聽音分析佔20%。五個單元分述如下:
(1) 印象樂派音樂與1915年以前的Stravinsky。
(2) 系列音樂 I (1920-1945) -- 著重在基本「音類集」理論 (Set Theory)。
(3) 系列音樂 II -- 著重在基礎「十二音音樂」(Twelve-tone Music)。
(4) Stravinsky與新古典主義。
(5) 巴爾托克(Bartok)的音樂。

電腦音樂技巧:音訊處理與創作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強調做中學(learning from doing): 從理論至實作(創作)、跨域整合(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電腦技術 V.S.音樂藝術。
Path to Goal: 從 Open Ears至 Happy New Ears!!
本課程主要以聲音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數位處理技術以及DSP技術在數位音樂剪接、編輯、拼貼、以及(最終)在實驗創作上的應用為主。學生將修習非線性(non-linear)剪接、所謂之傳統磁帶技術(Tape Techniques,現已轉移為數位化技巧)、電腦聲音合成(computer sound synthesis)、聲音空間技巧(Spatialization of Sound),以及基礎聲音後製(post production)等技術。技術包含 Speed Change、Reversal、Looping、Cutting、Splicing、filtering、FM Syntheses 、Granular Synthesis、mixing、reverberating、panning、doppler effects、Shepard Tone 等。最終,嘗試使用多音軌(multitracker)軟件如Audition(1.5版本以上)進行數位聲音或數位音樂之組織、拼貼與創作,完成期中小品與期末作品。
課程尚包括電腦/數位音樂經典作品欣賞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數位音樂相關美學與文獻知識(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
透過此一理論、美學與實務技巧兼重之課程設計,培養學生電腦/數位音樂創作技巧,以及科技與音樂藝術跨域結合作為思想感情表達的省思。

風格管絃樂法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所學生無先修科目,外所學生欲修習或旁聽者請預先與授課教師商議。
◎修習者請自行預(復)習「樂器學」之基本常識,及聆賞下列重要管絃樂曲與閱讀其總譜(Score)與鋼琴簡化譜(Piano Reduction)
◎期初曲目範圍如下:
◎Haydn Symphonies No.94, 103, 104
◎Mozart Symphonies No. 38, 39, 40, 41
◎Beethoven All Nine Symphonies
◎Schubert Sym. No. 8, 9
◎Mendelssohn Sym. No. 4,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Schumann Sym. No. 3, 4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Brahms All Four Symphonies
◎Tchaikovsky Sym. 4, 5, 6, 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Dvorak Symphony No. 9, Carnival Overture
◎Liszt Symphonic Poem No. 3 “Les Preludes”
◎Rossini Overtures: the Barber of Seville, William Tell
◎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
◎Wagner Tannhauser Overture,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Act.1 Prelude,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 Liebestod
◎「期中」管絃樂曲作曲家之範圍如下:Mahler, R. Strauss, Debussy, Ravel, Respighi, Bartok, Prokofieff, Shostakovich, Scriabin, Stravinsky, Hindemith, Schoenberg, Webern and more….
◎樂譜(總譜與鋼琴簡化譜)可參閱IMSLP網站,有聲資料可使用交大圖書館網上Naxos Music Library。

音樂分析與詮釋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楊聰賢

理念:音樂理論家 Edward T. Cone 在一篇已成經典的文章〈今日的分析〉裡認為〝真正的分析〞必須能夠作為〝演奏的指引〞。〔註〕 〝演奏的指引〞在此的意義幾乎等同於「詮釋」。 換句話說,在他的認知裡,「沒有詮釋的分析」不成其為分析。 Cone的立場雖然引發了對音樂分析的定義之爭執,卻也間接地點出了音樂分析與詮釋間密切不可被忽略的關係,而他的用詞〝演奏的指引〞更直接地凸顯出音樂分析、音樂詮釋、以及音樂實務間的特殊互動。 只有確認到這三者間互相的關聯,「音樂分析與詮釋」作為一門課程才有可能被彰顯出來。〔註〕 Cone, Edward T. “Analysis Today”, from Problems of Modern Music, ed. by Paul Henry Lang, W. W. Norton, N.Y., 1962. 課程大綱: 本課程之目標在於探討音樂分析與詮釋之間的關係,並希望藉由這些探討使得修課者能更為靈活地去解讀音樂同時也得以深化他們的音樂經驗。 因此,在課堂中將朝下列幾個方向去探討: 一) 音樂詮釋的議題 1.詮釋學上的一些基本思考: 為何需要詮釋? 什麼是詮釋的態度? 詮釋的依據何在? 2.音樂詮釋的獨特性: 音樂成為詮釋的對象時,它與其它的客體(包括其它的藝術)有何差異? 將會牽涉到哪些面向? 二) 音樂分析與詮釋在實務上的探討若以音樂分析與詮釋作為出發點,其所能開展的潛能極為豐富,其中最具暗示性者應屬實務上的表達方式,而作曲、演奏、論述(包含評論及聆賞)便是這些實務中最具體的活動。 他們之間各自的表達方式在某個程度上要求處理上的差異,因此不同的修課者(作曲者、演奏者、音樂學者)在這個面向上的思考便需要去面對這樣的挑戰並各自尋求因應之道。 整體而言,「音樂分析與詮釋」這一門課在音樂學習的整體考量中應該試圖去幫助音樂家們豐富自己和他人在音樂上的想像力。

音樂學實務一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Taking a hands-on and interactive heuristic approach, we will learn, practise, and reflect on those works of our trade such as writing, editing, conferencing, and event management. Our aim is to become a compleat musicologist, ready for a wide range of careers.

音樂研究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Our main tasks are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writings; the skills involved are bibliographical, evaluative, and communicative. The aim is to train ourselves to be a up-to-date musician-scholar-intellectual, able to make music and make sense of music creatively and critically.

Our course is designed as a cycle of four stages:

1. REFLECTING: We'll start our intellectual journey by "musing" on who we are and what we do. These will be expressed practically in our CVs and performance portfolio (posters, bios, program lists and notes).
2. RESEARCHING: Then we'll learn the craft of thesis-writing thru evaluating and emulating selected examples.
3. REPORTING: And we'll meet our "audience" by written and oral presentations, considering the aspects of form and style.
4. REVIEWING: Finally, we'll come to full circle with reflecting and rethinking of who we are and how to become who we want to be. The journey has just begun...

On the whole, we'll be doing a lot of thinking, reading, talking and writing, in and out of the classroom. Our TAs will arrange with you to hold a weekly group tutorial hour. In addition,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me at my office hour. Concrete "products"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will be a mini-conference and an anthology of selected written work.

(After the more theoretical first semester we'll be getting more practical with the different sources and resources [notational, audio-visual]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fered as an elective course.)

新音樂劇場互動設計一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探討及學習現代劇場之舞台使用媒材介面, 類比及數位互動設計實務操作

音樂學理論與方法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A pre-seminar to the study of music from a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世界音樂研究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過去幾世紀以來,全球流動的頻繁使得世界音樂不再只是遠方的奇風異俗,而是日常聆聽、參與和學習經驗中的重要成分。作為歷史意識、論述建構、族群認同與商業操作的產物,世界音樂的現象,不僅展現了音聲實踐在人類社會中多元的美學傳統、意義與功能,也具體而微地反映了音樂創作、展演與學術研究的諸多課題。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們認識世界音樂論述與文化實踐發展歷程中牽涉到的各項議題,並且引領同學們賞析世界音樂的多元形式風格、意義與功能。課程主題包括世界音樂論述與文化實踐的歷史、美學與全球化議題;世界音樂工業的發展;樂種的遷徙與在地發展;樂人的呈現策略;展演的跨文化分析方法;世界音樂的再現政治;世界音樂與文化觀光;世界音樂作為社會介入的媒介;世界音樂的教學等等。除了專題討論,本課程亦將讓同學實際進行田野調查,透過參與觀察方法,認識當代臺灣音樂人學習、推廣世界音樂的故事。此外,本課程將邀請有豐富實作經驗的音樂人,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同學認識世界音樂的跨界創作與展演,以及世界音樂節目的策畫與跨文化溝通。藉由專題討論、工作坊、出田野,以及個人研究或作品成果的發表,同學們不僅將對世界音樂的現象有深入與廣泛的認識,也將能逐步發展批判性的觀點與反身性的音樂創作與展演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