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04 學年第 2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另外也提供本所同學畢業論文作口頭報告與討論切磋的機會。

音樂理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有二 :
一、讓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新生,加強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音樂所上其它的課程。
二、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創作、理論、作曲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是調性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voice-leading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演奏探討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The Seminar in Performance Practice (or, Performing Practic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n all aspects of the way in which music is and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 historical awareness as a pre-requisite for modern performers. In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there is no limitation on the kinds of approach to solving interpret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basis of the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reach for a more convincing rendition of the work he or she performs.
The study will require a wide range of reading from historical treatises, critical writings, to present-day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issues. Actual music will be used for performance studies, and where possible, discography will aid our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al instrument sound and the various interpretive style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last but not least, to gain first hand experience if at all possible, on some period instruments for important references.

新音樂劇場創作專題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為音樂所創作組核心課程之一。從音樂的各元素創作出發,尋找劇場媒材延伸之可能性,創作適合為樂器演奏家表演之新音樂劇場作品。

音樂民族誌與田野調查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高雅俐

本課程首先透過音樂民族誌經典的閱讀促使學生了解音樂民族誌之特色與研究方式,並藉由個別田野調查實作養成學生田野調查相關技術與能力(如何選取主題與建構問題意識,訪談,器材使用,記錄與整理…);進而加強學生音樂文本書寫與音樂脈絡分析策略之掌握,以期完成個別音樂民族誌的基礎書寫。修課學生須於學期初自選一個田野調查的主題(須與老師討論評估後實行),並於學期中自行進行相關實務操作,課中亦安排實務操作中所遇問題或困難討論。修課學生須於期末進行調查成果口頭報告並繳交音樂民族誌一份。

風格管絃樂法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學習西方巴洛克時期至廿世紀管絃樂曲不同風格與編制之配器手法,熟識絃樂、管樂、擊樂等各種樂器於合奏音樂中的角色、功能與運用之技術,增進編寫管絃樂曲之經驗,並具備創作管絃樂曲之能力。

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此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分析的基本概念,同時學習音樂分析的基本技巧。整個課程設計以西洋調性音樂為範圍。其中特別著重在分析西元1700年到1900年這200年間的西洋調性音樂。課程目標有下列三點:
1)瞭解調性的層級觀念(tonal hierarchy)以及功能和聲的擴張(functional harmony prolongation)。
2)學習各種分析樂曲曲式、旋律與和聲的方法與技巧。
3)將所學得的分析方法與技巧,實際地應用在音樂作品分析上。

音樂學實務二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1. 高雅俐

本課程以增進音樂學主修同學研究實務能力為目標,將分幾個面向進行:

A.應用音樂學:音樂會導聆工作坊(來賓演講)

B.數位典藏:對於不同類型音樂文本的典藏與實務操作(來賓演講)

C.音樂會樂曲解說及室內樂音樂會節目冊編輯:全組同學

D.2016臺灣音樂學論壇投稿:全組同學

E.個人研究進度報告:全組同學

F.閱讀討論:全組同學

音樂學理論與方法二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Taking sound and music in motion pictures as source of and challenge to musicology,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us to this emergent and exciting field of inquiry and accompany the on-going projects of students in this area. Aft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film music study, this semester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issue of postcolonialism and Taiwan new cinema.

作曲家專題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楊聰賢

音樂創作所涵蓋之範圍甚廣,作曲家一生的際遇和各式各樣的養成皆可能成為其創作時所汲取的來源。 透過神祕的過程,作曲家將這些生命中的諸多面向以其認為適切的樣態嵌入於構成某個作品的聲音肌理中並使它們得以再現於自身的創作裡。 作曲家所留存下來的樂譜便是乘載這些聲音的文本,而學習如何閱讀這些文本並據以重構作曲家的表情世界正是所有音樂學習的終極指向。

在西方音樂史上,貝多芬對後世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其中最為深遠者應該是貫穿於其作品中的「結構性表情」。 本學期將擇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不同時期的創作作為研討之對象,試圖深入解讀其作品中所隱含之「結構性表情」(structural expression),並觀看其發展之途徑以作為詮釋上的可能性。 所謂「結構性表情」,是指一位創作者基於對藝術品的形式 (forms),尤其是具歷史脈絡的形式 (historic forms) 之理解,在其每一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不但選擇一個特定的形式作為其所欲表達的內容之載體,並且經由無數的嘗試與探尋,最終將共構成此內容的所有材料安排成一個能與此特定形式具有獨一無二關係的「敘述策略」。 以藝術創作的角度觀之,此「形式」與「敘述策略」間的互動與對話所成就的便是「結構性的表情」。

新音樂劇場互動設計二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練習Max/MSP軟體的圖形設計物件及程式介面設計,並結合聲音互動,進而延伸至Jitter軟體,做高階影像處理及影音合成即時互動的設計.

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美學選讀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For musicology majors and other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dependent study, this course will engag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research into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on the topics of modernism (Schoenberg, Stravinsky, Webern) and critical theory (Adorno). Participants will learn to read historical sources and current literature sensitively and critically, and gain experience in academic writing.

電腦音樂技巧:科技與互動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與目標:
課程核心:學習電腦音樂程式Max/MSP之基本互動音樂設計。
課程重點:1. 學習Max/MSP於音效/音樂同步即時觸發配樂應用、2.學習即聲音/音訊處理(real time processing)之程式技術在音樂演奏,創作,實驗音樂即興,聲音藝術表演上之應用。3.為達成不同音樂目的或任務,嘗試設計、或建構一實用有效之互動音樂(interactive music)”入門”系統。4. 整合應用與作中學:期中--同步、即時觸發配樂小品製作/創作、期末--實驗性與創意性、或學術性互動音樂小品創作
課程目標:
科技運用於互動音樂創演之基本手法與技術,引發學生對於當下音樂與科技跨媒介(intermedia)發展趨勢之關注與省思。
課程主議題:
1. 認識科技V.S.音樂之發展文獻(文字、作品)
2. 探討科技於互動音樂之應用,Max/MSP的即時互動技術
3. 探討器樂/人聲與現場電子音樂同步、互動演出、配器、記譜等議題
4. 探討與分析當代最新科技互動音樂代表作品
----------------------------------
重要Max/MSP 程式技術學習:
即時處理技術:delay(tapin~/tapout~),feedback(line~),reverb(rev2~),harmonizer(harmv2~),filter(lores~,reson~,comb~),
ring modulation, granular synthesis,bubbler,phase vocoding(pfft~)
同步即時播放技術;錄音與迴放技術:
buffer~, play~, groove~, sfplay~, poly~
即時偵測與觸發: fiddle~(pitch tracking), envelope follower,atodb+sf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