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99 學年第 1 學期 開設課程

音樂論壇

2 小時, 0 學分
授課教師

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臨本所舉行專題演講,以豐富同學對於音樂創作、演奏、與研究等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與視野,啟發對於音樂之技術性、思想性、評論性等多面向之探索。

音樂理論一:A組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有二 :
一、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音樂所上其它的課程。
二、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創作、理論、作曲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 是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音樂理論一:B組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的目標有二 :
一、使在和聲與曲式學上程度稍弱之新生,加強其音樂知性方面統合的能力,以適應音樂所上其它的課程。
二、為體現一位完整經驗的音樂家而準備 --- 即創作、理論、作曲合一。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
一 是調性基本理論,包含和聲與分析。引導學生著重聲部導進 (voice-leading) 部份,以結構 (structure) 和擴充 (prolongation) 的觀點去分析調性音樂作品,希望學生不再視調性音樂為一連串孤立和絃的接合,而應探究其意義與功能,視整體為一個有機體 (an organic unity)。
二是風格寫作部份:在於突顯和經驗西方藝術音樂 ( art music )及其一些主要的概念,並藉用它們來創作。這些概念包括 :
1.主題的呈現方式 : sentence / period ,和其它…。
2.Idea作為整體質 (totality) 和其論述 (discourse) 之體現。
3.奏鳴曲中不可或缺的結構事件功能角色 (主題的敘述、發展、對照、結尾…)。
4.音型化 (figuration) 、單一和弦的擴充、結構和聲進行的擴充 (structural harmony prolongation)。
5.音形作為符號 (sign)、作為風格 ( style )、作為題旨(topic)。
6.發展變奏的概念與技巧。

總譜閱讀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課程概述: 以鋼琴鍵盤彈奏方式呈現及簡化不同時期之各種編制之管弦合奏(唱)等樂曲,體認音樂作品的基本結構原理,熟悉各種譜號及移調樂器之運用,並增進心靈耳朵 (內在聽覺)的能力。 課程目標: 此課程可視為綜合高階音樂能力(Advanced Musicianship)之訓練,及音樂修養的最高考驗。經由視覺記譜與對音樂創作理論之理解性,藉由鋼琴鍵盤之演練,透過聽覺呈現西方音樂之組織語彙 與音樂表現,體認各時代風格之差異與演變,進而強化修習者(演奏者)之眼、手、耳、思等音樂統整能力。 本課程可視為「管弦樂法」、「編曲法」等相關課程之預備課程。

十六世紀調式對位法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歐洲藝術音樂在基督教會的庇蔭之下,於文藝復興時期達到空前的成就,同時也產生了音樂寫作的教學法。本課 程以了解對位法作為西方藝術音樂聲音組織建構之最根本觀念與技法,以Palestrina的作品為範例,經由十六世紀調式對位法之系統教學法「分類對位」 的探討與寫作演練,增進分析複音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之能力,進而強化音樂感知與創作技術之理解性及涵養。

音樂研究導論(演奏組)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A core-course in two semesters for all year one students.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writing research paper in music are also welcome. In the first semester, we'll be exploring about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music research, in the second the different sources and resources (literary, notational, audio-visual). We'll be doing a lot of thinking, reading, talking and writing, in and out of the classroom. An important companion throughout our journey will be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Our aim is to train ourself to be a modern-day musician-scholar, who can make music and make sense of music cleverly and critically. Concrete "product"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will be a mini-conference and an anthology of selected written work. Reading assignments for performers will focus on recent research in musical performance.

電腦音樂技巧:音訊處理與創作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主要以數位訊號處理技術(DSP)之學習,以及這些技術在音樂創作上應用為主。學生將修習非線性 (non-linear)剪接、聲音合成、形變技巧,以及後製處理等技術,如 Speed Change、Reversal、Looping、Cutting、Splicing、
filtering、FM Syntheses 、Granular Synthesis、mixing、reverberating、delaying 等。並嘗試使用多音軌(multitracker)軟件如Audition、Audiomulch、或Cubase,進行數位聲音作品或數位音樂之組織拼 貼與創作。課程尚包括電腦/數位音樂展演之空間處理、作品欣賞與分析、數位音樂相關美學與文獻知識。
透過此一理論、美學與實務技巧兼重之課程設計,培養學生之電腦/數位音樂創作技巧,以及科技與音樂藝術結合作為思想感情表達的省思。

理論與分析專題

3 小時, 3 學分
授課教師
  1. 楊聰賢

音樂理論家 Edward T. Cone 在一篇已成經典的文章〈今日的分析〉裡認為「真正的分析」必須能夠作為「演奏的指引」。〔註〕 「演奏的指引」在此的意義幾乎等同於「詮釋」。 換句話說,在他的認知裡,沒有詮釋的分析不成其為分析。 Cone的立場雖然引發了對音樂分析的定義之爭執,卻也間接地點出了音樂分析與詮釋間密切不可被忽略的關係,而他的用詞「演奏的指引」更直接地凸顯出音樂 分析、音樂詮釋、以及音樂實務間的特殊互動。 只有確認到這三者間互相的關聯,「音樂分析與詮釋」作為一門課程才有可能被彰顯出來。

〔註〕 Cone, Edward T. “Analysis Today”, from Problems of Modern Music, ed. by Paul Henry Lang, W. W. Norton, N.Y., 1962

音樂學理論與實務一

2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1. 高雅俐

A writing seminar where individual project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complemented by readings i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literature on musicological research and writing. The aim is to help each other to be a more experienced and critical writer of academic paper. The end "product" for each participant will be a revised and improved paper (oral and written). A mini-conference and an anthology of selected paper are planned.

音樂研究導論(音樂學組與創作組)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A core-course in two semesters for all year-one students.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writing research paper in music are also welcome. In the first semester, we'll be exploring about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music research, in the second, the different sources and resources (literary, notational, audio-visual). We'll be doing a lot of thinking, reading, talking and writing, in and out of the classroom. An important companion throughout our journey will be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Our aim is to train ourself to be a modern-day musician-scholar, who can make music and make sense of music cleverly and critically. Concrete "product"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will be a mini-conference and an anthology of selected written work. Reading assignments for composers and musicologists will cover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such as composition, opera, popular music, music theory and technology.

十八世紀歐洲音樂與文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Connecting music analysis with source reading, sound with society, composition with culture,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music of the late 18th century: mainly Mozart's operas, Haydn's symphonies, and their later works.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Enlightenment ideas, music as entertainment, edification as well as self-expression, and instrumental mus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Participants have to report on their readings, and take two written exams.

十八世紀歐洲音樂經典閱讀

1 小時, 1 學分
授課教師

For musicology majors and other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dependent study, this course will engag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research into the issues of the aesthetics of opera and the historiography of music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Participants will learn to read historical sources and current literature sensitively and critically, and gain experience in academic writing.

亞洲音樂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1. 高雅俐

本課程主要介紹有別於歐洲藝術音樂的亞洲各民族音樂文化,講授內容除了包括各類樂曲、樂器的介紹,並注重 音樂與各民族生活環境、社會、文化相互關係之探討。同時,也將藉由此課程引導學生探究世界各地區不同民族在不同時空背景中如何創造、傳承其音樂文化。進一 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觀,尊重文化差異,開拓視野,整合各式音樂觀點。

廿世紀樂曲分析導論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本課程以聲音的根本概念出發, 介紹20世紀音不同形態之音樂風格及創作技巧和概念

錄音技術之理論與實務

2 小時, 2 學分
授課教師
  1. 李駿

本課程將會介紹錄音技術之發展與脈絡,並透過數位音訊軟體實際練習其基本錄音/混音之技巧,以瞭解其技術 在音樂呈現中的變化與影響力。此外,並加以探討科技,技術與創作環境的連動關係,進而探討未來可能之發展。本課程不僅希望能增進學生獨立思考及完成創作的 能力,並透過瞭解現今技術發展之原由,而幫助陪養學生的原創力。